跳转至

小杰的 Mac 购买建议

本文链接: https://yang-xijie.github.io/BLOG/Apple/mac-recommend/

作者:Bilibili | 杨希杰619GitHub | Yang-Xijie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

此推荐更新于 230819,可能具有时效性。

Tip

Mac 指苹果电脑,macOS 指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。一般买的 Mac 会搭载最新的 macOS

劝退

先来劝退一波说一下哪些人不适合买 Mac:

  • 想玩电脑游戏不要买 Mac
    • 这对任何游戏都成立,包括 App Store 里的游戏、Steam 上的游戏、和网页 4399 小游戏,因为 macOS 对游戏的支持很差。虽然说 ARM Mac 相比 Intel Mac 性能强了很多,但是底层的兼容和上层的游戏生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构建的。
    • 不打游戏不算是坏事,多学习工作,不分心。
    • 如果你想买 Mac,还想打游戏,那基本上一台 MacBook 在家里和公司里用,住的地方可以组 Windows 台式或者买 PlayStation / Switch 专门用来打游戏。
  • 想使用 Windows 不要买 Mac
    • 之前的 Intel Mac 可以通过 BootCamp(用 Windows 替换 macOS 在硬件上运行)或者虚拟机(在 macOS 中虚拟化 Windows)实现 Windows 的使用。但是 ARM Mac 这两种方式都已经不行了。
    • 如果你需要用一些 Windows 独占的专业软件,而且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使用这些专业软件,不要买 Mac。
  • 从 Windows 电脑转 Mac 是有学习成本的,不很愿意折腾学习新技能慎重考虑买 Mac
    • 举个例子,如果你习惯了 Windows 的 control C 复制,那么你可能会不习惯 Mac 的 command C 复制。
    • 但这些都是可以学的,只要你愿意花一点时间,就会有很好的体验。B 站上面 Mac 云课堂 休康老师的视频做的非常好,买到 Mac 之后刷一遍几乎就没有使用疑惑了。
  • Mac 整体还是比较贵的,如果自己的资金比较紧张,慎重考虑购买 Mac
    • 同等配置的 Mac 一般是 Windows 电脑价格的 2 到 4 倍,当然同等配置能获得的体验相较 Windows 电脑更多,但这是否值得因人而异。
    • 虽然说 Mac 的体验会更好,但 Windows 电脑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配置,体验也会很好的。

安利

先说硬件优势

  • 看了苹果的屏幕之后,你绝对接受不了 Retina 分辨率以下的显示器,因为太清楚了。雾面屏的模糊?不存在的。
  • 以及屏幕的色准不是吹的,如果你做设计,那 Mac 的屏幕省去了你为显示器调色所花的所有时间。
  • 电池也在 ARM Mac 之后有了很大的优势。我身边带 Windows 笔记本出门的同学几乎都有电池焦虑,但是 MacBook 18 小时的续航不是吹的,出门不需要充电器,晚上插着充一会儿就行,不要太惬意。
  • 有了触控板之后,你不会再想着配个鼠标,出门也永远不会想着带鼠标。Mac 的触控板相比 Windows 笔记本的触控板来说,精准丝滑,用了之后真是让人流连忘返。参考 Bilibili | 为什么大部分 Mac 用户都不需要鼠标

再说软件优势

  • macOS 的体验确实很好,你几乎不会见到 Windows 几天就因为卡死或者蓝屏要重启,或者是强制更新这种事情发生,软件的使用体验也比 Windows 平台要好很多。
  • 以及 macOS 与硬件的配合非常好,说简单一些就是使用起来很流畅。
  • 安装软件容易,几乎没有什么捆绑安装,软件安装和卸载基本上都是一键的。

最后,Mac 的颜值也非常在线,简洁但是专业,所谓的装逼是吧,不论笔记本还是台式都是。大学期间的小组讨论、公司的定期会议,单手拿着 MacBook 去就很轻松。办公室放几台 Mac 感觉也很整齐统一且高端。

虽然苹果电脑贵,但是体验是实实在在的。

前言

  • 顶级工作室就不要看我这篇推荐了
    • 我这篇推荐主要针对个人和小一些的团体组织工作室购买 Mac,如果有工作室出手就是 Mac Pro 和 Pro Display XDR,那这篇推荐没什么价值的。
  • 注重自己的需求,买新不买旧
    • 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省钱。
    • 推荐在苹果官网购买最新款的 Mac,最方便省事儿。最新款的 Mac 相比之前的 Mac 也是更有性价比的。
    • 买三年前的顶配二手也是非常划算的,但是二手的水很深,我也没有太多经验。
  • AppleCare 性价比较低,个人并不推荐,使用的时候注意一些拿好即可。
  • 学生和老师注意使用教育优惠(一整年都有,约九二折),在暑期有教育返场活动会送耳机可以关注一下。下面的价格都是不带教育优惠的价格。

所有可选机型

首先看看有哪些机型,在 230819 这一天,官网在售的机型有如下几款:

  • 笔记本
    • 13 寸 M1 MacBook Air
      • 不推荐。本着买新不买旧,官网有 M2 的 Air,就不考虑 M1 的 Air 了。M2 的 Air 使用全新模具,芯片也先一代。
    • 13 寸 M2 MacBook Air
    • 15 寸 M2 MacBook Air
      • 不推荐。Air 主要的需求是便携。15 寸的笔记本,你要带出门吧,有些重;你要认真办公谈生产力吧,Air 又有些不够用。我个人是感觉 15 寸 MacBook Air 的定位有些奇怪,如果你特别喜欢大屏,那我肯定也拦不住。
    • 13 寸 M2 MacBook Pro
      • 不推荐。买新不买旧,这一台 MacBook Pro 的模具还是老的,方形边框,而且特别宽。Touch Bar 也是个非常鸡肋的功能。说实话,没太高的性价比,不论是和 Air 还是和 14 寸 Pro 相比。
    • 14 寸 M2 MacBook Pro
    • 16 寸 M2 MacBook Pro
  • 台式
    • 24 寸 M1 iMac
    • M2 Mac mini
    • M2 Mac Studio
    • M2 Mac Pro
      • 起步价 56000,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。

排除上面这些不推荐的机型,就只剩下:

  • 笔记本
    • 13 寸 M2 MacBook Air
    • 14 寸 M2 MacBook Pro
    • 16 寸 M2 MacBook Pro
  • 台式
    • 24 寸 M1 iMac
    • M2 Mac mini
    • M2 Mac Studio

这里将所有的机型分为笔记本和台式,这是第一个选择。如果你就是在固定居所用 Mac,那可以考虑笔记本和台式;只要你使用电脑的地方多于一个,那必然选择笔记本,不要抱有带着台式移动来移动去的想法。

选择机型

性能需求

在具体说笔记本和台式之前,我先提一个概念,性能需求。一般我们用电脑的时候,用聊天软件、办公三件套、浏览网页、看视频这些都是基础的需求,这些功能说实话对于现在的 Mac 来说都是小儿科;而当我们有以下几种需求,而且比较频繁或者花的时间很长的时候,就说明你有性能需求:

  • 设计建模 (Photoshop, Blender, Maya 等)
  • 视频剪辑 (Premiere, Final Cut Pro 等)
  • 动画制作 (After Effects, Motion 等)
  • 开发 (前后端, Xcode, Android Studio, Unity, 运行 Docker, 运行虚拟机等)
  • 数据处理(处理以万行为单位的 Excel 表格、或是并行跑个 Python 脚本)

笔记本

  • 机型
  • 选择方法
    • 没有性能需求:选 Air。
    • 有性能需求:选 Pro。
      • MacBook Pro 相比 MacBook Air 来说,一个是芯片的内存带宽提高至少一倍,另一个是有风扇。这两点保证你在做任何高强度的有性能需求的工作时,你的电脑都不会拖后腿。
    • 没有性能需求,但是有经常看 HDR 视频的需求:选 Pro。
      • MacBook Pro 的屏幕相对 Air 来说,最高亮度更高,能相对更完整的呈现 HDR 的视频内容。但除开这一点来说,Pro 和 Air 的屏幕素质是一样好的。
    • 没有性能需求,但是习惯屏幕 120 Hz 高刷(比如在之前已经适应了高刷的手机或平板):选 Pro。
      • 电脑的高刷说实话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吧,60 Hz 看习惯了也挺流畅的。但如果你现在手上的设备都是高刷,还是比较推荐 Pro,否则可能出现摸鱼刷一会儿手机结果继续工作发现屏幕卡卡的。
    • 有性能需求,但是被 Air 的重量征服:选 Air。
      • Air 1.24 kg,14 寸 Pro 1.60 kg,16 寸 Pro 2.15 kg。如果你不想自己的背包很重,Air 是非常好的选择。
    • 有性能需求,但是被 Air 的颜值征服:选 Air。
      • 更薄的机身,更多的颜色选择,太酷啦!
    • 在已经确定选择 Pro 时,喜欢大屏(且没有强烈的便携办公需求,不经常出差,不经常带笔记本进会议室)选 16 寸,否则选 14 寸(其实我感觉 14 寸屏幕已经很大了,当然这个因人而异了)。
  • 推荐配置
    • 芯片
      • 一般选最低的芯片就行。因为,说实话,现在 ARM CPU 的性能都是相当充足的,99% 的人都不会用满那些计算核心。即使升级芯片也不会显著提升使用体验
    • 内存
      • 16 GB 起步
      • 学习工作需要习惯开很多软件的话,可以加到 24 GB 或者 32 GB。
      • Mac 一般可以流畅使用五年左右,如果你希望用更久,加内存。
    • 存储
      • 256 GB 或 512 GB 起步。如果你平常就是刷网页看电视剧,不会装很多软件,256 GB 绝对够的。如果你装的软件比较多,个人文件中高清图片和视频较多,做的工程文件较大,512 GB 体验会更好。
      • 苹果的内置 SSD 存储很贵,约 3000 元每 1 TB。推荐购买外置 SSD 移动硬盘存放经常使用的大文件,约 500 元每 1 TB(而且一直在降价),只是拷贝文件速度没差的。需要全盘备份或者冷备份推荐购买 HDD 移动硬盘,约 150 元每 1TB。
      • 升级内置 SSD 的大小有一个优点,就是 SSD 越大读写速度越快。特别在意使用体验的话,存储往上加吧。
  • 结论
    • 注:我推荐先选机型再看价格。比如你就是有性能需求,但你觉得手头紧张说不如买个 Air 吧,结果买回来不够用。这种情况我推荐你不买或者等自己再赚一点再买,买来不合适这个钱就白花了,电脑毕竟要用很久的,一定先选合适自己的那个。
    • 13 寸 M2 MacBook Air - M2 (8/8/16) 16 GB + 256 GB => 10500
      • 不推荐加内存到 24 GB,16 GB 绝对够用,因为本身买 Air 也不会特别频繁做有性能需求的任务。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512 GB => +1500
      • 内置 SSD 不是很建议加到 1 TB。
      • 电源就选 30 W 的问题不大,便携。
    • 14 寸 M2 MacBook Pro - M2 Pro (10/16/16) 16 GB + 512 GB => 16000
      • 12 核 CPU 的 M2 Pro 感觉没太大必要,提升不大。不要为了更高功率的充电器升级芯片,舍本逐末了。
    • 16 寸 M2 MacBook Pro - M2 Pro (12/19/16) 16 GB + 512 GB => 20000
      • M2 Max,怎么说呢,个人感觉没太大必要,核数也没有变多,只有内存带宽翻了一倍。如果确实做建模、剪 4K / 8K 视频需要更多的 GPU 核数,请。
      • 如果工作本身需要很多内存,可以考虑加到 32 GB => +3000
      • 存储 512 GB 是非常够用的。
        • 但如果你处理超高清图片视频比较多,而且不那么擅长整理文件,可以加到 1 TB => +1500
        • 如果你对内置 SSD 的读写速度要求很高,那么存储可以再往上加,但基本上 2 TB 封顶了 => +4500

台式

  • 机型
  • 选择方法
    • 就是想要好看的一体机懒得单独买屏幕:选 iMac。
    • 没有性能需求:选 mini 配 M2 芯片。
    • 有性能需求:选 mini 配 M2 Pro 芯片。
    • 有超强的图形方面的性能需求:选 Studio 配 M2 Max 芯片。M2 Ultra 芯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。
    • 台式非常推荐选购妙控板而不是妙控鼠标,因为鼠标非常难用。如果你确实一天高强度点击,可以考虑自行选购第三方的鼠标,但一定不要尝试使用苹果的妙控鼠标。
  • 结论
    • 24 寸 M1 iMac - M1 (8/7/16) 16 GB + 256 GB => 11850
      • 这里有个 tricky 的事情,最低两款 iMac 之间价差很大,但是芯片没差太多,只是差了一个 GPU 核心,为什么呢?因为稍贵的那款使用了带有触控 ID 的妙控键盘,多了 350。emmm,没太大必要,解锁 iMac 正常输入密码就行了。还多了两个 USB-C 的接口,和千兆以太网口。我是觉得你如果花钱升级这个,不如去买拓展坞,毕竟最初的两个接口都是满血雷电口。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512 GB => +1500
      • 千兆以太网端口看自己的需求 => +200
    • M2 Mac mini - M2 (8/10/16) 16 GB + 256 GB => 6000 (+700+900)
      • 注:键盘和触控板需要自己选购,上面的价格标上了苹果官方的妙控键盘和妙控板。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512 GB => +1500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1 TB => +3000
    • M2 Mac mini - M2 Pro (10/16/16) 16 GB + 512 GB => 10000 (+700+900)
      • 注:键盘和触控板需要自己选购,上面的价格标上了苹果官方的妙控键盘和妙控板。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1 TB => +1500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2 TB => +4500
      • 如果工作本身需要很多内存,可以考虑加到 32 GB => +3000
    • M2 Mac Studio - M2 Max (12/30/16) 32 GB + 512 GB => 16500 (+700+900)
      • 注:键盘和触控板需要自己选购,上面的价格标上了苹果官方的妙控键盘和妙控板。
      • 如果确实有频繁做建模做超高清视频做超高清动画的需求,芯片可以升级到 M2 Max (12/38/16) => +1500
      • 如果工作本身需要很多内存,可以考虑加到 32 GB => +3000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1 TB => +1500
      • 内置 SSD 加到 2 TB => +4500

台式是需要配显示器的,显示器推荐见下方。

笔记本与台式的对比

  • 13 寸 M2 MacBook Air - M2 (8/8/16) 16 GB + 256 GB => 10500 和 M2 Mac mini - M2 (8/10/16) 16 GB + 256 GB => 6000 (+700+900)
    • 笔记本相比台式多一个 13 寸的 Retina 屏幕和一个续航长达 18 h 的电池,二者的价差约为 3000。
  • 14 寸 M2 MacBook Pro - M2 Pro (10/16/16) 16 GB + 512 GB => 16000 和 M2 Mac mini - M2 Pro (10/16/16) 16 GB + 512 GB => 10000 (+700+900)
    • 笔记本相比台式多一个 14 寸左右的 Retina XDR 屏幕和一个续航长达 18 h 的电池,二者的价差约为 4400。

之前提到,如果你使用 Mac 的地点相对固定,笔记本和台式都可以选择,怎么选择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,毕竟笔记本也可以外接大屏幕。

显示器推荐

如果目标是适配 Mac 的 Retina 屏幕,我个人推荐下面的显示器:

  • 官方
    • Apple Studio Display, 2022.3 (5K, 27 inch, ppi 218) 11500
    • LG UltraFine 4K / LG 24MD4KL, 2019.5 (4K, 24 inch, ppi 185) 5400
  • 非官方 24 4K 或 27 5K,市面上很少,需要自己找。如:
    • ViewSonic VG2481-4K, 2023.6 (4K, 24 inch, ppi 185) 2200

结论:

Python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if ("一体机"):
  return "iMac"
elif ("Type-C + HDMI"):
  return "非官方 24 4K 或 27 5K"
elif ("HDR 创作"):
  return "Pro Display XDR"
elif ("Mac mini / Mac Studio 主显示器"):
  return "Apple Studio Display"
elif ("MacBook 外接"):
  if ("觉得 11500 不贵"):
    return "Apple Studio Display"
  elif ("愿意多花 3000 买更通透的镜面屏"):
    return "LG UltraFine 4K"
  else:
    return "非官方 24 4K 或 27 5K"

ViewSonic VG2481-4K 简单使用体验

  • 优点
    • Type-C 连接反向 96W 充电
    • PPI 185,虽然比不上 MacBook 200 往上的 PPI,但是正常坐姿看起来是非常清晰的
    • 色彩表现和 Mac 内屏接近
    • 2200 的价格完全可以接受
    • 有 HDMI 和 DP 接口
    • 窄边框,爽
    • 上下平移、俯仰调节、左右旋转很轻松,支持竖屏
    • 电源适配器外置,显示器几乎不发热
    • 4K 16:9 对屏幕录制很友善
  • 缺点
    • 连接、唤醒、熄屏速度慢
    • 雾面屏,离近看屏幕表面比较花,长期离近看的话感觉容易视疲劳
    • 电源适配器大
    • 有音响,但音质全损,相当于没有
    • 没有麦克风
    • 没有摄像头